王獻(xiàn)之(344年-386年),字子敬,小名官奴,漢族,祖籍瑯玡臨沂(今山東臨沂),生于會稽山陰(今浙江紹興)。東晉著名書法家、詩人、畫家,為書圣王羲之第七子、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。官至中書令,為與族弟王珉?yún)^(qū)分,人稱“大令”,與其父王羲之并稱為“二王”。與張芝、鐘繇、王羲之并稱“書中四賢”。
《中秋帖》又名《十二月帖》,傳為王獻(xiàn)之所書,與王羲之的《快雪時晴帖》,王珣的《伯遠(yuǎn)帖》合稱“三希”,縱27cm,橫11.9cm,現(xiàn)藏故宮博物院。帖用竹料紙書寫,這種紙東晉時尚制造不出,約到北宋時方出現(xiàn)。從行筆中可知,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,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,吸水性較差,筆的提、按、轉(zhuǎn)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,常出賊毫,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、線條連貫、行氣貫通、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。帖用竹料紙書寫,這種紙東晉時尚制造不出,約到北宋時方出現(xiàn)。從行筆中可知,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,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,吸水性較差,筆的提、按、轉(zhuǎn)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,常出賊毫,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、線條連貫、行氣貫通、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