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芾(1051年—1107年),初名黻,后改芾,字元章,自署姓名米或為芊,湖北襄陽人,時人號海岳外史,又號鬻熊后人、火正后人。北宋書法家、畫家、書畫理論家,與蔡襄、蘇軾、黃庭堅合稱“宋四家”。
米芾《留簡帖》,紙本,行書,縱31.7厘米,橫39.7厘米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(shù)博物館藏。此帖為尺牘三札之一,三札分別為:《逃暑帖》、《弊邑帖》、《留簡帖》。雖后來裝訂成一尺牘,其作品并非同一年完成,此帖作于紹圣元年。此帖線條流暢圓渾,細處似見鋒穎若鳥飛,粗筆呈現(xiàn)平面如象重,與其偉岸不羈,氣邁凌云的品格,相互輝映。結(jié)字重心凝聚中宮,充分利用疏密黑白的對比向兩邊輻射。分行、布白無不從不勻稱,點化各盡其能,做到了「和而不同,違而不犯」。如此帖第五行至第八行計卅五字中有捺筆的字十三個,各各不同,或放、或斂、或連、或斷、或提、或按、或點、或橫(短橫)。鋒開四面,以各個局部匯融為一種和諧的整體美,給人率意無拘,流便痛快的感覺。概觀此帖,與米芾的心情相對應之下,不難用一個「急」字來形容。從心境或字體表現(xiàn)來看,米芾一直牽掛著人民,但是從藝術(shù)的角度來看這件作品,是「急」而不「躁」的。一般人心有所掛礙,字也就會亂無章法,但是米芾把心情焦躁之情用「躁墨」表現(xiàn)出來,再加以速度上的變化,整幅作品更見不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