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遠(yuǎn)(約1140-約1225年后),南宋繪畫大師,字遙父,號(hào)欽山,祖籍河中(今山西永濟(jì)),生長在錢塘(今浙江杭州)。出身繪畫世家,南宋光宗、寧宗兩朝畫院待詔。擅畫山水、人物、花鳥,山水取法李唐,筆力勁利闊略,皴法硬朗,樹葉常用夾葉,樹干濃重,多橫斜之態(tài)。樓閣界畫精工,且加襯染。喜作邊角小景,世稱馬一角。人物勾描自然,花鳥常以山水為景,情意相交,生趣盎然。與李唐、劉松年、夏圭并稱南宋四家。存世作品有《踏歌圖》《水圖》《梅石溪鳧圖》《西園雅集圖》等。
《踏歌圖》是南宋著名畫家馬遠(yuǎn)的傳世名作,此圖近處田垅溪橋,巨石踞于左角,疏柳翠竹,有幾個(gè)老農(nóng)邊歌邊舞于垅上。遠(yuǎn)處高峰削成,宮闕隱現(xiàn),朝霞一抹。整個(gè)氣氛歡快、清曠,形象地表達(dá)了“豐年人樂業(yè),垅上踏歌行”的詩意。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,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。據(jù)《武林舊事·元夕》載李籃員房寫南宋京城臨安繁華氣象的詩中,有“人影漸衡益露冷,踏歌聲度曉云邊”句。此外,張武子詩:“帖帖平湖印晚天,踏歌游女錦相牽;都城半掩人爭路,猶有胡琴落后船”。可見踏歌這一娛樂形式在平民中甚為盛行。此圖在具體畫法上,用筆蒼勁而簡略,大斧劈皴極其干凈利索,正是院體的典型特色。樹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勢,則是馬遠(yuǎn)個(gè)人的創(chuàng)造。這幅作品,從總體上來說,雖然不是邊角之景,但在具體處理上,已經(jīng)融入了邊角之景的法則,所以,并不以雄偉見長,而是以清新取勝。尤其是瘦削的遠(yuǎn)峰,宛如水石盆景,靈動(dòng)輕盈,絕無北宋山水畫那種迫人心肺的壓倒氣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