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先(990─1078)字子野,烏程(今浙江湖州)人。天圣八年(1030)進士。歷任宿州掾、吳江知縣、嘉禾(今浙江嘉興)判官?;视佣?1050),晏殊知永興軍(今陜西西安),辟為通判。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,又知虢州。以嘗知安陸,故人稱張安陸。治平元年(1064)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,元豐元年卒,年八十九。張先「能詩及樂府,至老不衰」(《石林詩話》卷下)。
張先的繪畫作品,無論歷史流傳還是文獻記載,僅此一幅。至于它的時代,從山石皴法及布置方法看,大體是北派山水的繼承,屬于荊浩、關(guān)同體系,而無李成、郭熙痕跡,更不入南宋格調(diào),顯然是北宋前期的風格。
南園臨水而建,湖對岸遠渚汀洲,村莊茅舍,樹木蔥濃,群山聳翠,依次表現(xiàn)出《孤帆》、《宿清江小舍》、《歸燕》、《聞砧》、《宿后陳莊偶書》、《送丁秀才赴舉》、《貧女》七首詩的內(nèi)容。
這件作品的文獻價值一直受到前人的重視,它所記載的當時的文化活動及有關(guān)人物,都是唯一的現(xiàn)存第一手資料。陳振孫根據(jù)南園立石,對各種人物作了詳細的筆錄和考證。刻石在元代便毀滅了,顏堯煥的跋記錄頗詳。到今天,其畫和所有的題跋,更彌足珍貴。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