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孟頫(fǔ)(1254年10月20日 -1322年7月30日 ),字子昂,漢族,號松雪道人 ,又號水晶宮道人、鷗波,中年曾署孟俯。浙江吳興(今浙江湖州)人。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、畫家、詩人,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、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。
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,趙孟頫被行臺侍御史程鉅夫舉薦,覲見元世祖忽必烈。忽必烈贊賞其才貌,對他頗為禮敬。歷任集賢直學士、濟南路總管府事、江浙等處儒學提舉、翰林侍讀學士等職。累官翰林學士承旨、榮祿大夫。晚年逐漸隱退,后借病乞歸。于至治二年(1322年)逝世,年六十九,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、魏國公,謚號文敏,故稱趙文敏。著有《松雪齋文集》等。
趙孟頫博學多才,能詩善文,懂經濟,工書法,精繪藝,擅金石,通律呂,解鑒賞。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,開創(chuàng)元代新畫風,被稱為元人冠冕。他善篆、隸、真、行、草書,尤以楷、行書著稱于世。其書風遒媚、秀逸,結體嚴整、筆法圓熟,創(chuàng)趙體書,與歐陽詢、顏真卿、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。
趙孟頫的人物畫大多出于想像,但也有寫實之作,只是傳世較少,此《紅衣羅漢圖》堪稱代表作之一。圖中身著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于大樹下面的青石之上,左手前伸,神態(tài)安詳堅毅,似在說法。根據作者題記所言,因常與西域僧人往來,耳目相接,故能對西域僧人的神態(tài)特征刻畫入微。圖中羅漢取梵相,人物的造型及表現手段取法唐代閻立本,以鐵線描勾勒,用筆凝重;設色濃麗,以赭石、土黃、石綠與大紅袈裟形成鮮明對比;構圖采用由左向右的開合形式,引人聯想。此圖作于作者五十一歲時,是高度表現了其藝術創(chuàng)造力的一幅杰作。
紅衣羅漢圖卷后有董其昌題跋趙文敏曾畫歷代祖師像,皆梵、漢相雜,都不著色,不若此圖尤佳,其自題知為得意筆也。董氏評語值得商榷,但紅衣羅漢圖堪稱趙之代表作之一毋庸置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