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芾(1051—1107年),北宋書法家。曾任校書郎、書畫博士、禮部員外郎。工于書法,擅長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等書體,長于臨摹古人書法。初師歐陽詢、柳公權(quán),字體緊結(jié),筆畫挺拔勁健,后轉(zhuǎn)師王羲之、王獻(xiàn)之,體勢展拓,筆致渾厚爽勁,自謂“刷字”,與蘇軾、黃庭堅、蔡襄并稱宋代四大書法家。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,尤工水墨山水。以書法中的點入畫,用大筆觸水墨表現(xiàn)煙云風(fēng)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,人稱“米氏云山”,富有創(chuàng)造性。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《向大后挽辭》《蜀素帖》《苕溪詩帖》《拜中岳命帖》等。
蜀素帖》是北宋書法家米芾于元佑三年(1088年)創(chuàng)作的行書絹本墨跡書法作品,現(xiàn)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?!妒袼靥繁缓笕俗u(yù)為“中華第一美帖”,是“中華十大傳世名帖”之一,人稱“天下第八行書”。此卷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(xiàn)了較多的枯筆,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,如渴驥奔泉,更覺精彩動人。此卷明代歸項元汴、董其昌、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,清代落入高士奇、王鴻緒、傅恒之手,后入清內(nèi)府,現(xiàn)存臺灣故宮博物院。北宋時,蜀地(四川)生產(chǎn)一種質(zhì)地精良的本色絹,稱為蜀素。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個長卷,上織有烏絲欄,制作講究,只在卷尾寫了幾句話,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題詩,以遺子孫, 可是傳了祖孫三代,竟無人敢寫。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,滯澀難寫,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。一直到北宋元佑三年(公元1088年)米芾三十八歲時,米芾見了卻“當(dāng)仁不讓”,一揮到底,寫得隨意自如,清勁飛動,真似如魚得水一般,他在上面題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詩,這就是《蜀素帖》。此卷雖書于烏絲界欄內(nèi),但行筆飛揚(yáng)恣肆,神采生動,絲毫不為格式所拘。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贊此帖:“蜀縑織素鳥絲界,米顛書邁歐虞派。出入魏晉醞天真,風(fēng)檣陣馬絕痛快”。董其昌在《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