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洪綬(1599~1652)明末清初書畫家、詩人。字章侯,幼名蓮子,一名胥岸,號老蓮,別號小凈名、晚號老遲、悔遲,又號悔僧、云門僧。漢族,浙江諸暨市楓橋鎮(zhèn)陳家村人。年少師事劉宗周,補(bǔ)生員,后鄉(xiāng)試不中,崇禎年間召入內(nèi)廷供奉。明亡入云門寺為僧,后還俗,以賣畫為生,死因說法不一。一生以畫見長,尤工人物畫,與順天崔子忠齊名,號稱“南陳北崔”,人謂“明三百年無此筆墨”。陳洪綬去世后,其畫藝畫技為后學(xué)所師承,堪稱一代宗師。
圖畫池中情趣,湖石用筆勁直,設(shè)色濃麗明艷,天空中飛舞雙蝶,靜中有動。該圖花鳥以勁細(xì)的線條勾勒,敷色艷麗,層次細(xì)膩,變化微妙。湖石用筆方折粗硬,襯托了描繪精細(xì)圓潤的蓮花、蓮葉。這種對比襯托的手法是陳老蓮常用的。
局部
局部
花朵清麗,或含苞,初綻、或怒放,多姿多態(tài);枝葉帶露,娉婷舒展,俯仰欹側(cè);湖石雄奇,銳利堅崚,厚重沉凝。兩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,正欲向一朵荷花飛去,而另一只早已停留在花心之上,一動一靜,互為呼應(yīng)。蓮葉的婀娜多姿,荷花的嬌艷欲滴,與古石的瘦硬層疊構(gòu)成了鮮明的對比,但在作者的筆下卻被結(jié)合得十分自然。一對鴛鴦在水面戲水悠然,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寧靜。一只青蛙正隱伏于石后的荷葉上覬覦甲蟲,弓身欲動,使畫面充滿了生機(jī)與意趣。在這幅圖中,作者用筆工致而不顯刻板,著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膩,畫風(fēng)素潔明快,既有應(yīng)物象形的寫生功底,又不乏變幻合宜的適度夸張。
圖中水面上的青萍(葉),星星點點,集聚在水畔的鴛鴦、荷葉、枝干乃至巖石腳周圍,將全圖組合成為一個整體。全圖布局周密不茍而靈動,工筆又輔以寫意,是陳洪綬工筆重彩畫的重要特點之一。
該幅畫上四朵荷花,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綻,從含露朝陽到爭艷怒放,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