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安時代(Heian Period)是日本古代的一個歷史時期,日本官方稱呼也可稱做平安京時代,平安京時期,平安時期。從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(現(xiàn)在的京都)開始,到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一攬大權(quán)為止。在奈良朝末期,朝廷與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。為了削弱權(quán)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,桓武天皇于784年決定從長岡遷都到山城國的平安京(今京都市),在那里籌建新都,命名為平安京,希望借此獲得平安、吉利、安寧與和平。由于平安京在794年完工,故史家常把794年作為平安朝的開始(也有許多國際上和日本國內(nèi)的權(quán)威的歷史學(xué)家把784年決定遷都的時間作為平安朝的正式開始時間)。平安時代的稱呼來自其國都的名字。
此尊菩薩像鑄于十七至十八世紀(jì)之間,在現(xiàn)藏的千手觀音像中屬年代較久遠(yuǎn)的珍品。高77厘米,銅鎏金,局部泥金彩繪,鑲嵌綠松石,三面三層觀音面之上為忿怒面,最上為如來寂靜相,是拉克西彌派作品。觀音像正前面有8只主手臂,各持寶珠、法器、弓箭等物,其余手臂略小,整齊排列于身后兩側(cè),呈扇形似孔雀開屏,菩薩耳飾、頸飾、胸飾、腕釧、臂釧、足釧等均以綠松石鑲嵌,光彩奪目,工藝極為細(xì)膩精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