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芾(1051-1107),初名黻,后改芾,字元章,自署姓名米或為芊,時人號海岳外史[1] ,又號鬻熊后人、火正后人。[2] 北宋書法家、畫家、書畫理論家,與蔡襄、蘇軾、黃庭堅合稱“宋四家”。曾任校書郎、書畫博士、禮部員外郎。祖籍山西,然遷居湖北襄陽,后曾定居潤州(今江蘇鎮(zhèn)江)[3] 。能詩文,擅書畫,精鑒別,書畫自成一家,創(chuàng)立了“米點山水”。集書畫家、鑒定家、收藏家于一身。其個性怪異,舉止顛狂,遇石稱“兄”,膜拜不已,因而人稱“米顛”。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,又稱“米襄陽”、“米南宮”。
尺牘是文人情懷和專業(yè)技法結(jié)合并自然流露的極佳形式。米芾作字,把筆輕,運筆快,所書八面具備,不踐陳跡,超邁入神。在尺牘中更因書寫時不同的主觀意緒和客觀紙筆條件,呈現(xiàn)萬種姿態(tài)。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而絕出筆墨畦徑之外。本冊所選,包括米芾尺牘《向亂貼》《致知府大丈夫》《賀鑄貼》《芾非才當劇》《聞張都大宣德》《致伯充臺坐》《致彥和國士》《清和貼》《值雨貼》《篋中貼》。其中《清和貼》為摹本。除《向亂貼》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外,其余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