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徵明(1470年11月28日—1559年3月28日),原名壁(或作璧),字徵明。四十二歲起,以字行,更字徵仲。因先世衡山人,故號“衡山居士”[1] ,世稱“文衡山”,漢族,長州(今江蘇蘇州)人。明代著名畫家、書法家、文學(xué)家。因官至翰林待詔,私謚貞獻(xiàn)先生,故稱“文待詔”、“文貞獻(xiàn)”。為人謙和而耿介,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,托病不赴。正德末年以歲貢生薦試?yán)舨?,授翰林待詔。他不事權(quán)貴,尤不肯為藩王、中官作畫,旋即便致仕歸鄉(xiāng)。四方人士求詩文書畫者,絡(luò)繹道路。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卒,年九十歲。有《甫田集》。
《漪蘭竹石圖》以蘭竹、山石為題材,并以蘭花為主體層層展開。每叢蘭花隨意點(diǎn)簇,穿插有致,疏散俏麗,各叢蘭花有粗有細(xì),有挺有轉(zhuǎn),有斷有續(xù),有收有放,變化多端,各呈姿態(tài),毫無雷同之感,更無敗筆多余之處。足見文徵明畫蘭功力之深厚。全圖蘭葉之重寫,花之淡點(diǎn),筆勢一波三折,加上墨氣淋漓,生動地表現(xiàn)了蘭花的質(zhì)感和風(fēng)韻,清勁飄逸,幽香浮動的特色猶為濃烈。在這幅畫中,文徵明更是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畫的意境,將怪石、古松、勁草、洲渚陂陀穿插其間,因宜配景,錯落有致,合情合理。使整幅圖畫法度謹(jǐn)嚴(yán),意態(tài)瀟灑,其偃臥、疏密、濃淡均合矩矱,使《漪蘭竹石圖》儼然成了“人格化了的自然”。在長卷中,畫面下端是坡石連綿,坡石和平地之間有松樹、竹與蘭等,松樹枝干曲折,枝葉橫披,用筆凝重蒼辣,以焦墨為苔,根扎于山石青山間。巖石的勾勒濃淡隨意皴擦,自然而壯美。在山石和平地上畫數(shù)竿秀竹,清勁有力,工整而又添瀟灑,使之生發(fā)了疏影橫斜、濃淡相宜的效果。又由于竹和坡石的組合匠心獨(dú)具、陰陽向背的境界,產(chǎn)生了疏密濃淡,層次井然,絲毫不亂的特色。而畫面中飄逸的蘭草作為主體,或由石間伸出,或由平地展示,柔和舒展,欲斷還連,引人入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