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東坡(1037-1101),本名蘇軾,字子瞻,北宋文學家、書畫家。也許,有很多人對蘇軾的印象止步于“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”的豪放,知道他愛游名山大川,卻并不了解東坡對竹子的偏好。在東坡的生活中,隨處有竹,“門前兩叢竹,雪節(jié)貫霜根。交柯亂葉動無數(shù),一一皆可尋其源?!保弧肮偕嵊袇仓?,結(jié)根問因廳。下為人所往,上密不容釘”;“予謫黃洲,寓居定惠院,饒舍皆茂林修竹”。竹儼然東坡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伙伴,也見證了東坡一生的坎坷,無怪乎東坡的詩文中處處有竹的修身纖影。
軾并未受過嚴格的書畫方面的訓練,所以他的墨竹并不以形見長,而是因其不俗之氣。連他自己也曾說:“畫不能皆好,醉后畫得,一二十紙中,時有一紙可觀?!睂τ诖耍S庭堅做過切中肯綮的評論,他說:“東坡畫竹多成林棘,是其所短,無一點俗氣,是其所長。”但這并不影響東坡對墨竹的癡迷,和對畫竹的探討。
對于畫竹的理論,最為精辟的見解莫過于“畫竹必先成竹于胸”了。這是東坡畫竹心得的高度概括。東坡戲墨,突出其“神”,“論畫以形似,見與兒童鄰”即是最好的佐證。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不顧形了,“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…山石竹木,水波煙云,雖無常形,而有常理…常理之不當,則舉廢之矣”(《近因院畫記》),因此若要畫好竹,必先知竹之常形、常理。因此,對“成竹在胸”我們不妨這樣理解,首先胸中當有竹的形,知道竹子的各種形態(tài),這才有畫竹的根本;但要讓畫有“氣”,最重要的,胸中當有君子之心,方能揮灑卷上,使墨竹為墨君。東坡提倡神似,畫以傳神為貴,看重墨竹所傳達出的作者的精神世界。他賞文與可的墨竹時便始終依照著這種審美的方法。也只有他對與可的畫發(fā)出了:“有好其德,如好其畫者乎?”的探問。所以與可嘗云:“世無知我者,唯子瞻一見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