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詵[shēn](公元約1048年-公元約1104年),字晉卿,太原(今山西太原)人,后遷汴京(今河南開封) ,北宋畫家。
北宋熙寧二年(1069年)娶英宗女蜀國大長公主,拜左衛(wèi)將軍、駙馬都尉。元豐二年,因受蘇軾牽連貶官。元佑元年(1086年)復(fù)登州刺史、駙馬都尉。擅畫山水,學(xué)王維、李成,喜作煙江云山、寒林幽谷,水墨清潤明潔,青綠設(shè)色高古絕俗。亦能書,善屬文。其詞語言清麗,情致纏綿,音調(diào)諧美。存世作品有《漁村小雪圖》《煙江疊嶂圖》《溪山秋霽圖》等。
游春踏青的習(xí)俗可以追溯到魏晉,其時流行的三月三日修禊風(fēng)俗,即已有踏青之意味。至宋代,踏青游春之風(fēng)更盛。據(jù) 《武林舊事》記載:清明前后十日,城中仕女艷妝秾飾,金翠琛縭,接踵聯(lián)肩,翩翩游賞,畫船簫鼓,終日不絶。
此幅描繪一行人春游歸來,穿過林蔭道路向城門走去。畫面正中是一名騎在馬上的老年官員,仆人中有的牽馬,有的引路,有的挑擔(dān),點明了春游歸來這一主題。人物安排錯落有致,每個人的形態(tài)、動作各不相同又互有呼應(yīng),畫面空間感很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