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觀鵬,生卒年不詳(生于康熙晚期,約卒于乾隆三十五年[1770年]以后),清代畫家,藝術(shù)活動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,順天(今北京)人。丁觀鵬雍正四年(1726)進入宮廷成為供奉畫家,他擅長畫人物、道釋、山水,亦能作肖像,畫風工整細致,受到歐洲繪畫的影響,其弟丁觀鶴同時供奉內(nèi)廷。
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(三月)
農(nóng)歷三月,也稱陽春三月,天氣漸暖,百木轉(zhuǎn)榮。畫家以“上已(即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)踏青”的民俗為主題,描繪了在陽光下,文人墨客在小河邊“流觴”飲酒,豪放不羈的場面。
“曲水流觴”又名“九曲流觴”,是古時上已節(jié)(魏晉時期以三月三代替)所玩的一種游戲。觴,是古代一種盛酒器,通常為木制或陶制,木制的可浮于水。而陶制的杯,兩側(cè)有耳,也稱“羽觴”,但由于其重于木杯,玩時須放在荷葉上,才能浮水而行。每年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,人們坐在“曲水流觴”的石刻旁,利用水流上下游間的落差,在上游放置酒杯,任其順流而下,杯在誰的面前打轉(zhuǎn)或停下,誰即取來飲之,彼此相與為樂,舉觴相慶。 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