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瑞圖(1570年-1644年),字長公、無畫,號二水、果亭山人、芥子、白毫庵主、白毫庵主道人、平等居士等;漢族,明代畫家,晉江二十七都下行鄉(xiāng)(福建省晉江市青陽下行鄉(xiāng))人。
萬歷三十五年進士第三名,探花,授翰林院編修,后以禮部尚書入閣,晉建極殿大學士,加少師。崇禎三年,因魏忠賢生祠碑文多其手書,被定為閹黨獲罪罷歸。
以擅書名世,書法奇逸,峻峭勁利,筆勢生動,奇姿橫生。鐘繇、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徑,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,與董其昌、邢侗、米萬鐘齊名,有“南張北董”之號。
擅山水畫,效法元代黃公望,蒼勁有勁,作品傳世極希。
釋文:倦世情之易繞,乃杖策而尋山。既緣幽以達峻,實窮阻而備艱。眇來心其未已,方際夕乎云根,欣夫得志者忘形。遺形者存神。于是散發(fā)解帶,盤于石上。心容曠朗,氣宇條暢。玄雖遠其必存。累無大而必忘。害馬之情既去,解牛之刀斯王。荊門晝掩,蓬戶夜開。室迷夏草,徑惑春苔。庭虛月映,琴響風哀。夕烏依檐,暮獸爭來。時復歷近,壟尋遠壑。坐盤石,眺平原。日負嶂以共隱,月披云而出山,風下松而含曲,泉觸石而生紋。草靃靃以含露,塵颯颯而來群。捫虛蘿化入谷,傍洪澤而比清。照石壁以端色,攀桂枝而齊貞。函扈蘭而佩蕙,及春鴂之未嗚。且含懷以屏氣,待惠風而舒情。遂乃凌巖峭,至松門。背通林,面長源。右連山而無際,左憑海而齊天。草泫泫以垂露,柳依依而迎蟬。鳥雙雙而赴水,鶴軒軒而歸田。天啟丁卯春正月,果亭山人瑞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