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和之,中國南宋畫家 。生卒年不詳,活躍于高宗時期(公元12世紀)。錢塘 (今浙江杭州)人。宋高宗紹興(1131-1162)中登第,一說官至工部或兵部侍郎。畫院待詔,為南宋宮廷畫院中官品最高的畫師,居御前畫院十人之首(周密:御前畫院僅十人,和之居其首焉)。
擅畫佛像、界畫、山水,尤擅人物,人物師法吳道子、李公麟,仿吳裝創(chuàng)用柳葉描(一作馬蝗描),用筆起伏、線條粗細變化明顯,著色輕淡,筆法飄逸流利,活潑瀟灑,富有韻律感,出入古法,脫去習俗,自成一家。其繪畫風格與唐代吳道子相仿,當時有小吳生之稱。
作者根據(jù)《詩經(jīng)·國風》之《豳風》詩意而作。全卷共分七段,依次為《七月》、《鴟號》、《東山》、《破斧》、《伐柯》、《九罭》、《狼跋》,每段畫前書《豳風》原文。圖中人物形象生動,衣紋用蘭葉描,筆法流暢瀟灑,設色清麗古雅,在諸本毛詩圖中,亦屬精作。此卷無款印,舊傳為馬和之畫,宋高宗趙構書。但在《伐柯》篇內(nèi)構字因避高宗諱而缺一筆,如?,說明該書不是趙構所寫,而是畫院高手代筆。此圖大約在元代初年被分割為兩卷,僅《破斧》篇為趙孟頫收藏,明末董其昌誤認為是趙孟頫補圖。清乾隆年間兩卷入內(nèi)府,合璧裝成一卷,并將董其昌、高士奇跋移往后幅。卷首有清高宗弘歷御書葦龠余風四字,尾紙除董其昌、項元汴等三則題記外,尚有乾隆御題一則,鈐明項元汴、清高士奇、梁清標及乾隆、嘉慶、宣統(tǒng)內(nèi)府藏印多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