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鐸(1592年—1652年),字覺斯,一字覺之,號十樵、嵩樵, 又號癡庵、癡仙道人,別署煙潭漁叟,河南孟津人 [1] 。明末清初書畫家 。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,有“南董北王”之稱 [2] 。北京大學(xué)教授、引碑入草開創(chuàng)者的李志敏評價(jià):“王鐸的草書縱逸,放而不流,縱橫郁勃,骨氣深厚”。 [3] 明天啟二年(1622年)中進(jìn)士,受考官袁可立提攜,入翰林院庶吉士,累擢禮部尚書。崇禎十六年(1643年),王鐸為東閣大學(xué)士。
王鐸《臨褚摹蘭亭》,行書,書于明崇禎九年(兩子1636年)
釋文:
王羲之蘭亭前序褚遂良奉勒摹絹本。
永和九年,歲在癸丑,春之初,會于會稽山陰之亨修禊事也。群賢畢至,長咸集。此
地有崇山峻嶺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帶左右,引以為流觴曲水,列坐其次。嘸絲竹
管弦之盛, -觴一詠,亦足以暢敘幽情。
日也,天朗氣清,惠風(fēng)和暢。仰觀宇宙之大,俯察品類之盛,所以游目騁懷,足以極視聽之
娛,信何樂她。,
人之相與,俯仰一世?;蛉≈T懷抱,悟信-立內(nèi)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雖趣舍萬
殊,靜躁不同,當(dāng)其欣于所遇,暫得于己,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將至;及其所之既倦,情隨事
遷,感慨系之矣。向之所欣,俯仰之間,已為陳跡,猶不能不以之興懷,況修短隨化,終期于
盡!古人云:“死性亦大矣。 ”钚痛哉!
每覽昔人興感之由,若合-契, 償不臨文嗟悼,不能喻之于懷。固知-死生為虛誕,齊彭殤
為接作。之視今,亦猶今之視昔,麩!故列敘時(shí)人,其所述,雖世殊事異,所以興懷,
其致一也。之覽者,將有感于斯文。
崇禎九年八月王鐸力疾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