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邦達(1696-1769),清代官員、書畫家。字孚存、爭存,號東山、非聞,浙江富陽人。官終禮部尚書,謚文恪。好書、畫,篆、隸得古法,山水取法元人,善用枯筆。其風格在婁東、虞山派之間。與董源、董其昌并稱“三董”。
紙本設色。繪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觀魚。描繪煙靄云騰的花家山麓,一注溪澗匯入西湖。康熙皇帝重建庭院立于蘇堤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的定香寺故址上,千尾金鱗紅魚游曳池中。而董邦達不著筆墨繪魚,只繪池岸花木繁茂,將池上曲橋下落英繽紛與錦鱗隱于花木后,吞盡花香不見魚?;ǜ塾^魚地處西湖西南,三面臨水,一面倚山。南宋時,內侍盧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別墅,稱“盧園”,園內栽花養(yǎng)魚,池水清冽、景物奇秀。清康熙南巡時,在蘇堤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的定香寺故址上,重新砌池養(yǎng)魚,筑亭建園,勒石立碑,題 “花港觀魚”四字。乾隆御題:“花家山下流花港,花著魚身魚嘬花。最是春光萃西子,底子須秋水悟南華。”董邦達《西湖十景》是“清代宮廷實景風格畫”的標桿與高峰,以文人詩韻與乾隆詩題的皇家氣魄,一展乾隆盛朝的國治民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