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非闇(1889年3月22日—1959年7月3日),原名于魁照,后改名于照,字仰樞,別署非闇,又號閑人、聞人、老非,近現(xiàn)代中國畫家。原籍山東蓬萊,出生于北京,自幼得書畫家傳。1912年入師范學(xué)校學(xué)習(xí),后任教于私立師范校、私立華北大學(xué)美術(shù)系。兼任古物陳列所附設(shè)國畫研究館導(dǎo)師。1935年起專攻工筆花鳥畫。1949年后歷任中央美術(shù)學(xué)院民族美術(shù)研究所研究員、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、北京畫院副院長。作品有《玉蘭黃鸝》、《丹柿圖》、《牡丹鴿子》等。著有《非闇漫墨》、《藝蘭記》、《中國畫顏料研究》、《我怎樣畫花鳥畫》。
于非間早年曾研究過北宋趙昌《四喜圖》,其在專著《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》第二章
“我所研究過的古典工筆花鳥畫”中提到趙昌《四喜圖》: 丙, 趙昌四喜圖,絹本著色大立
軸,原畫絹已受潮霉,但是神采奕奕,色墨如新。他是否趙昌,其昌的鑒定不能即作為定
評。但是作為北宋中期的花鳥畫來看,可疑之點卻很少。它描繪雪后的白梅、翠竹和山茶花,
與那些噪晴、啄雪、鬧枝、呼雌的禽鳥。突出的塑造了間白各具情態(tài)的四只喜鵲,這些喜鵲
比原物只大一些而不縮小。他對喜鵲用大筆焦墨去點去捺,用破筆去絲去刷,特別是黑羽白羽
相交接的地方,他是用黑墨破筆絲刷而空出白色的羽毛,并不是畫了黑色之后,再用白粉去絲
或刷出來的白色羽毛。這-畫羽毛的特點,自五代黃筌到北宋趙佶,可以看出是一個傳統(tǒng)。這
一特點在南宋后就很少見了。他另外還畫了兩只相思鳥,兩只蠟嘴鳥(都是一雌-雄)和一只
畫眉鳥。翎與毛的畫法,也和‘山鷓棘雀圖’ -樣,有顯著的區(qū)別。此外,如梅花的枝干,石
頭的鋒棱,竹子竹葉等等,既不同于黃居案,也不同于崔白,他把春天已經(jīng)到來的景色,完全
活生生的刻劃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