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悲鴻(1895年7月19日—1953年9月26日),漢族,原名徐壽康,江蘇宜興縣屺亭鎮(zhèn)人,中國現(xiàn)代畫家、美術教育家。曾留學法國學西畫,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,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、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。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。擅長人物、走獸、花鳥,主張現(xiàn)實主義,于傳統(tǒng)尤推崇任伯年,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,作畫主張光線、造型,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、骨骼的準確把握,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,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,與張書旗、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“金陵三杰”。所作國畫彩墨渾成,尤以奔馬享名于世。
徐悲鴻力作《雙駿圖》中的雙馬從遠處疾馳而來,它們昂首天外,奮蹄如飛,意氣風發(fā),充滿鼓舞人心的力量,這種威武的戰(zhàn)馬形象實際上也是徐悲鴻自己的精神象征。只以寥寥數(shù)筆勾畫出水邊草地的場景,給人無限遐想。徐悲鴻從1930年代探索出大寫意馬的筆法,至1941年已是駕輕就熟,從作品右下題款“竹君賢兄哂存,卅十一年秋悲鴻”,信筆揮灑。對于他來說,筆墨已是次要的,他多在畫中寄寓一種內心的感受,這種感受來源于他這個愛馬之人多年對馬的觀察、寫生,來源于對時局的關注,來源于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,來源于一種在苦難中頑強拼搏的力量,所以徐悲鴻晚期的奔馬反映出來的精神內涵更多,可謂彌足珍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