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羲之(303—361,一說321—379),字逸少,東晉時期書法家,有“書圣”之稱?,樼鹋R沂(今山東臨沂)人,南渡后居會稽山陰(今浙江紹興),晚年隱居剡縣金庭。歷任秘書郞、寧遠將軍、江州刺史,后為會稽內(nèi)史,領右將軍。其書法兼善隸、草、楷、行各體,精研體勢,心摹手追,廣采眾長,備精諸體,冶于一爐,擺脫了漢魏筆風,自成一家,影響深遠。風格平和自然,筆勢委婉含蓄,遒美健秀。李志敏評價:“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(xiàn)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,又表現(xiàn)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?!贝碜鳌短m亭序》被譽為“天下第一行書”。在書法史上,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“二王”。
《十七帖》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,因卷首由“十七”二字而得名。此為宋拓館本〈十七帖〉,集錄二十九札,末尾有一「敕」字,故又稱「敕字本」。臺北故宮藏。此冊屬于「館本」,刻拓精良,然僅存二十六札,缺十七行。末開鈐有賈似道「悅生」葫蘆印,「僧權」二字完好,分析與明代〈郁岡齋帖〉所收的〈十七帖〉關系密切,清人郭尚先(1785-1833)泥金題跋更指出其為祖本?!妒咛酚霉P方圓并用,寓方于圓,藏折于轉(zhuǎn),而圓轉(zhuǎn)處,含剛健于婀娜之中,行遒勁于婉媚之內(nèi),外標沖融而內(nèi)含清剛,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,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略的境界與法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