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原祁,明崇禎十五年(1642年)生,清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卒。字茂京,號麓臺、石師道人,江南省蘇州府太倉人(今江蘇太倉)。以畫供奉內廷,擅畫山水,繼承家法,學元四家,以黃公望為宗,喜用干筆焦墨,層層皴擦,用筆沉著,自稱筆端有金剛杵。與王時敏、王鑒、王翚并稱“四王”,形成婁東畫派,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,成為正統(tǒng)派中堅人物。
絹本設色。藏于臺北故宮。本作品未記年,是畫在絹上的作品,使畫面上的設色效果有更多光透感。此畫取全景式構圖。遠景,為群山疊嶂,峰巒突起,白云繞繞,矗立巔峰似與天相接,遠山坡上雜樹叢生,一片碧綠,樹蔭山坡間座落著數處廟寺屋舍。中景平遠開闊,山岡亙連,坡石間長滿了樹木,且有數間房舍,掩映在叢樹蔭下。近景為坡岸亂石,崗巒洲渚,清溪縈回環(huán)繞,左側兩堤岸有一座板橋相連,左下角為廣闊湖水,湖面平靜如鏡。此畫上不留天,下不留地,構圖十分飽滿。景物的位置,或疏或密,虛實相生,落落大方,平中寓奇。此圖筆墨雖接近黃公望,但自有其古拙淳厚的特色,筆澀而不滯,總體來說,此畫筆墨嫻熟,達到了色不礙墨,墨不礙色,筆墨與色彩交融統(tǒng)一的高度。坡石圓渾凝重,使用披麻皴法,樹木點簇細密,色彩用青綠,布局嚴謹,是王原祁精心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