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墉(1719─1804),字崇如,號石庵,山東諸城人。乾隆十六年進(jìn)士,官至體仁閣大學(xué)士,有詩文集流傳于世。劉墉的書法歷程,從早年臨習(xí)董其昌、趙孟俯書法開始,曾經(jīng)學(xué)習(xí)晉、唐、宋各家作品,對顏真卿和蘇軾的體驗尤其深刻,逐漸融會成自己的面貌。
臨寫<淳化閣帖>是劉墉日常書課之一,除了書錄帖文之外,有時也附加跋語,略抒心得感言。這件立軸書錄<閣帖>第五卷智果書法,劉墉沒有字字比照原來帖文,從中摘錄部分文字,而后附記個人心得,指出<閣帖>主事者王著的錯誤。這件作品是譚伯羽、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本院收藏,依書后紀(jì)年,可知作于七十七歲,已經(jīng)進(jìn)入人書俱老的階段,全然劉墉自己的面貌。
釋文:蔡邕書。骨氣洞達(dá)。爽爽如有神力。鐘繇書。如云鶴游天。羣鴻戲海。行間茂密。實亦難過耶。王右軍書。字勢雄強。如龍?zhí)扉T?;⑴P鳳閣。故歷代寶之。永以為訓(xùn)。王子敬書。如河朔少年。皆充悅。舉體沓拖而不可耐。羊欣書。似婢作夫人。終不似真。
此非智果書。庸人妄托。王著不能鑒闌。入官法帖中。嘉慶丙辰冬日。劉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