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蒙(1308-1385年),字叔明,號黃鶴山樵、香光居士,吳興(今浙江湖州)人。元朝畫家。趙孟頫外孫。 元末棄官,隱居杭州黃鶴山(今浙江杭州臨平),自號“黃鶴山樵”,直至晚年才下山出仕,于明初任山東泰安知州。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因“胡惟庸案”牽累,死于獄中。王蒙與黃公望、吳鎮(zhèn)、倪瓚合稱“元四家”。其山水畫受到趙孟頫影響,師法董源、巨然,集諸家之長自創(chuàng)風(fēng)格。作品以繁密見勝,重巒疊嶂,長松茂樹,氣勢充沛,變化多端;喜用解索皴和牛毛皴,干濕互用,寄秀潤清新于厚重渾穆之中;苔點多焦墨渴筆,順勢而下。兼攻人物、墨竹,并擅行楷。
這件畫作描寫江蘇太湖林屋洞之景色。玲瓏的洞壑、層迭的山石、繁密的樹林、錯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滿了整幅畫面,大膽地擺脫了自然景象的拘囿。全作的構(gòu)圖幾乎密不透風(fēng),但因畫家有虛實相濟的觀念,故在畫幅的左上角營造出「透」的部分,使得全作毫無迫塞的感覺。王蒙用牛毛皴皴擦山石,長披麻皴畫樹干,又雜以繁密的苔點,筆法變化多端,細膩豐富。墨色層層點染,濃淡分明,同時又用了赭石、藤黃、朱砂和朱標點染,使得全作秋意滿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