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徵明(1470.11.28-1559.3.28),原名壁(或作璧),字徵明。四十二歲起,以字行,更字徵仲。因先世衡山人,故號衡山居士,世稱“文衡山”。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,詩、文、書、畫無一不精,人稱是“四絕”的全才,詩宗白居易、蘇軾,文受業(yè)于吳寬,學書于李應禎,學畫于沈周。其與沈周共創(chuàng)“吳派”。在畫史上與沈周、唐寅、仇英合稱“明四家”(又稱“吳門四家”)。
全幅淺青綠設色,雖說仿自趙伯駒,然顏料下透露出線條與用筆,顯得透明而有層次感,較接近元趙孟俯之文人青綠傳統(tǒng)。畫中人物線條簡樸,山石則堆棧緊湊而富變化,展現文人面對奇景之安閑雅興。畫上紀年嘉靖戊申(1548),文氏時年七十九歲,為其晚年力作。 卷后有文征明之子文嘉(1501-1583)敘述此畫之來由:「〈后赤壁賦圖〉乃宋時畫院中題,故趙伯骕(約活動1123-1182)、趙伯駒(1118或1120-1162)皆常寫,而予皆及見之。若吳中所藏則伯骕本也。后有當道欲取以獻時宰(嚴嵩)之子,而主人吝與,先待詔語之曰:『豈可以之賈禍,吾當為重寫,或能存其髣佛』,因為此卷。庶幾煥若神明,復還舊觀,豈特優(yōu)孟之為孫叔敖而已哉,壬申(1572)九月仲子嘉敬題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