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紱公元一三六二─一四一六﹞,江蘇無錫人。字孟端,后以字行。號友右,又號九龍山人,青城山人。永樂間大畫家,擅長山水,尤精枯木竹石,畫竹兼收北宋以來各名家之長,具有揮灑自如、縱橫飄逸、清翠挺勁的獨特風格,人稱他的墨竹是“明朝第一”,兼善山水。
畫表現(xiàn)了江南一帶景色。遠景為懸崖陡壁,山峰似一把把利劍,欲有穿破青天之勢,峽谷深邃。中景為群山延綿,較平緩的山巔和山腰間,雜樹從生。近景為寬廣的平野間有山坡、亂石,其間有兩棵大樹,枝干粗大,枝葉茂密,在大樹蔭下有一茅屋草堂,一位長者身穿長袍,席地而坐,昂首雙目遠視,似在觀賞壯觀而深邃的景色。下邊空曠的平地上,有一位中年男子手捧什物,緩行向草堂走去。此圖中的景物以實筆畫出,頗見筆墨功力。山巒以干淡筆勾皴,披麻兼解索、線條根根外露,上下左右交錯近似魚鱗形,山坡頂部布滿苔蘚,苔點密密麻麻,卻又十分清晰,與明晰的線條交相輝映。畫中樹木,多不雙勾樹干,亦無精致的細節(jié)描繪,而是以濃焦墨畫出,屈直俯仰之態(tài),十分分明。王既是畫家又是書家,亦有深厚的書法功力,運筆布墨富有書法感。畫中線條硫密組合,布墨濃淡虛實,安排合理。圖中山、樹、草堂、人物等形象大小、疏密,布置得體,使畫面頗有韻律之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