仇英(約1498-1552)字實父,號十洲,原籍江蘇太倉,后移居蘇州。 [1] 中國明代繪畫大師,吳門四家之一。尤其擅畫人物,尤長仕女,既工設色,又善水墨、白描,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(xiàn)不同對象,或圓轉流美,或勁麗艷爽。偶作花鳥,亦明麗有致。與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并稱為“明四家”。
此圖《倭寇圖卷》,是本人從博物館高清掃描下來的作品,是明代的畫家仇英的工筆作品,《倭寇圖卷》的畫面上有一只倭船,上面豎立著一面寫著“日本弘治四年”字樣的幡旗。日本弘治四年為明嘉靖三十七年(公元1558年)。根據(jù)記載,當年春季,倭寇重新糾集力量(時稱“新倭”),進犯浙江溫州、臺州諸府,其中樂清、臨海、象山等地受害最為嚴重。至同年四月初四日,倭寇從浙江溫、臺等府竄入福建福州、興化、泉州等地燒殺搶掠而去。從畫面來看,明軍的戰(zhàn)斗配置主力還是長槍,在一些文獻記錄中,這種長槍長度在一丈五尺,約合5米左右。畫作還反映,不只是在陸上,在水上明軍與倭寇也是乘坐小船長槍對刺。除了長槍以外,為了防止出現(xiàn)長槍手被近身,以及長槍被倭寇所攜帶的野太刀斬斷等情況,還有劍盾和刀盾兵。畫中連劍盾兵的佩劍所帶的配重都畫了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