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嵩(1166-1243),中國南宋畫家。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少年時曾為木工,后成為畫院畫家李從訓的養(yǎng)子,繪畫上得其親授,擅長人物、道釋,尤精于界畫,為光宗、寧宗、理宗(1190一1264)時期畫院待詔。
李嵩畫過許多表現(xiàn)下層社會生活的風俗畫,及表現(xiàn)農(nóng)民勞動生活的《春溪渡牛圖》、《春社圖》和組畫《服田圖》等。傳至今日的《貨郎圖》是李嵩傳世的重要作品。他以貨郎為題材,創(chuàng)作過多幅貨郎圖。除故宮博物院藏的一幅橫卷外,余皆為小幅,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、美國堪薩斯州阿肯博物館的尼爾遜美術(shù)館及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(shù)館。
李嵩具有多方面才能,尤其善于通過繪畫,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態(tài)度,他的《夜湖圖》、《水殿招涼圖》,《觀潮圖》、《西湖圖》、《仙山瑤濤圖》,《骷髏幻戲圖》、《觀燈圖》、《柳塘聚禽圖》、《花籃圖》等,都顯示出他卓越的繪畫技巧。其中《骷髏幻戲圖》則以其不易被人理解的深刻的寓意,為美術(shù)史留下了一個畫謎。
本幅無款印。引首及前后隔水有清乾隆題詩,后幅有張仁近、楊基題跋。收藏印有項子京、清內(nèi)府、梁清標諸印。
少年時曾作過木工的畫院畫家李嵩是善畫建筑的高手。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李嵩所繪《月夜看潮圖》頁是對南宋官式建筑的風格和細部特點的忠實寫真,而此卷則帶有緣物抒情的感情色彩,展現(xiàn)了李嵩的其另一種建筑畫風。
每年農(nóng)歷八月十六至十八日為浙江錢塘江的大潮汐期。自南宋遷都臨安(今浙江杭州)后,觀潮成為臨安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動。其時海水沿喇叭形的錢塘江口逆江而上,如玉域雪嶺,際天而來,大聲如雷霆,震撼激射,吞天沃日,勢極雄豪。
此幅畫面除表現(xiàn)滔滔的江水,即寫大內(nèi)臨江起飛閣的都城臨安。耐人尋味的是作者并沒有以其擅長的細膩精微的表現(xiàn)手法再現(xiàn)皇家殿宇的巍峨輝煌、臨安城池的雄偉整飭、歲歲觀潮樂的繁華熱烈,而只以簡括的筆法寫出成片的半露瓦頂于薄霧樹影之中朦朧隱現(xiàn),茂林中三面圍墻的寬大空場或許即南宋的宮室所在,意境頗顯空寂[1]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