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羲之(303年—361年,一作321年—379年),字逸少,漢族,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,有“書圣”之稱?,樼穑ń駥偕綎|臨沂)人,后遷會稽山陰(今浙江紹興),晚年隱居剡縣金庭。
王羲之歷任秘書郞、寧遠(yuǎn)將軍、江州刺史,后為會稽內(nèi)史,領(lǐng)右將軍。其書法兼善隸、草、楷、行各體,精研體勢,心摹手追,廣采眾長,備精諸體,冶于一爐,擺脫了漢魏筆風(fēng),自成一家,影響深遠(yuǎn)。風(fēng)格平和自然,筆勢委婉含蓄,遒美健秀。
公元697年(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),鳳閣侍郎王方慶獻(xiàn)出他十一代祖王導(dǎo),十代祖王羲之、王薈,九代祖王獻(xiàn)之、王徽之、王珣,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,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跡珍本十卷獻(xiàn)出?!杜f唐書》列傳第三十九記載:則天以方慶家多書籍,嘗訪求右軍遺跡。方慶奏曰: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,先有四十余紙,貞觀十二年,太宗購求,先臣并已進(jìn)之。唯有一卷見今在。又進(jìn)臣十一代祖導(dǎo)、十代祖洽、九代祖珣、八代祖曇首、七代祖僧綽、六代祖仲寶、五代祖騫、高祖規(guī)、曾祖褒,并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(xiàn)之已下二十八人書,共十卷。則天御武成殿示群臣,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《寶章集》,以敘其事,復(fù)賜方慶,當(dāng)時甚以為榮。《新唐書》列傳第四十一記載相同。唐代竇臮《述書賦》后不欲奪志,遂盡模寫留內(nèi),其本加寶飾錦,繢還王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