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樾(1821.12.25-1907.2.5),字蔭甫,自號曲園居士,浙江德清城關鄉(xiāng)南埭村人。清末著名學者、文學家、經(jīng)學家、古文字學家、書法家。現(xiàn)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,章太炎、吳昌碩、日本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。清道光三十年(1850年)進士,曾任翰林院編修。俞樾后受咸豐皇帝賞識,放任河南學政,被御史曹登庸劾奏“試題割裂經(jīng)義”,因而罷官。遂移居蘇州,潛心學術達40余載。治學以經(jīng)學為主,旁及諸子學、史學、訓詁學,乃至戲曲、詩詞、小說、書法等,可謂博大精深。海內(nèi)及日本、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,尊之為樸學大師。所著凡五百余卷,稱《春在堂全書》。除《群經(jīng)平議》五十卷、《諸子平議》五十卷、《茶香室經(jīng)說》十六卷、《古書疑義舉例》七卷外,其《第一樓叢書》三十卷、《曲園俞樓雜纂》共百卷。《清史稿》有傳。
俞樾工 書法有江聲之風,以篆、隸法作真書,善以隸筆作楷書,別具一格。尋常書札,率以隸體書之,尤工大字。如清末 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 江蘇巡撫 陳龍重修 寒山寺時,有感于滄桑變遷,古碑不存,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 《楓橋夜泊》石碑。其時,俞樾雖已八十六歲高齡,仍以其飽滿的情懷,穩(wěn)重的章法,渾圓的筆意,揮灑淋漓,一氣呵成。俞樾作書后數(shù)十天,便倏然長逝了。所題詩碑成為絕筆。這塊由俞樾補書詩碑名擅當時,拓本流傳甚廣,古雅拙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