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陀羅,元代畫僧,一名壬梵因。自古以來,以其傳記無存,無法確知生平事跡,且我國無“因”姓者,自古即被視作天竺僧;然于其所繪之《寒山拾得圖》上,留有款記“宣授汴梁上方佑國大光教禪寺住持佛慧凈辨圓通法寶大師壬梵因”,其中,汴梁系指元代在開封置治之汴梁路,由此推測,師應(yīng)為元代僧,住持于大光教禪寺,授有大師號。其繪畫蘊藏禪機,頗富氣魄,深受楚石梵琦之激賞。在日本,多處保有其所繪之圖,如東京根津美術(shù)館所藏之布袋圖與靜嘉堂之智常禪師圖寺。此二圖與寒山拾得圖、丹霞燒佛圖,于昭和二十八年(1953),被指定為日本國寶。
以寒山和拾得為主題的圖畫有許多版本,而最負(fù)盛名的禪畫則是這幅元代畫家因陀羅所作的《寒山拾得圖》。此圖為紙本、墨畫,在畫面最左邊,題有楚石梵琦寫的贊:“寒山拾得兩頭陀,或賦新詩或唱歌。試問豐干何處去,無言無語笑呵呵?!边@幅畫,描寫寒山與拾得兩位仙人席地坐于一株古樹下,背依石丘,相對談天說地,一副逍遙自在的樣子。畫中的寒山拾得蓬頭光腳笑顏,一人雙手相握,一人俟身向前。畫面線條玲瓏,濃淡襯托有力。雖寥寥數(shù)筆,但傲笑自若的禪僧形象已躍然紙上,流露出一種超脫物累、大智若愚、狂放不羈的精神。畫家用了多種筆法來表現(xiàn)這一充滿靜謐禪機的場面:以吹墨法畫頭發(fā),使之有蓬松自然之感;以闊筆焦墨畫襟帶,使之有臨風(fēng)而動的飄逸感;以渴筆畫樹石,使之有蒼勁古逸之感。畫意損深邃,畫風(fēng)簡約,拙樸木納,又不失活潑、詼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