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徵明(1470年11月28日—1559年3月28日),原名壁(或作璧),字徵明。四十二歲起,以字行,更字徵仲。因先世衡山人,故號“衡山居士”[1] ,世稱“文衡山”,漢族,長州(今江蘇蘇州)人。明代著名畫家、書法家、文學(xué)家。因官至翰林待詔,私謚貞獻先生,故稱“文待詔”、“文貞獻”。為人謙和而耿介,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,托病不赴。正德末年以歲貢生薦試吏部,授翰林待詔。他不事權(quán)貴,尤不肯為藩王、中官作畫,旋即便致仕歸鄉(xiāng)。四方人士求詩文書畫者,絡(luò)繹道路。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卒,年九十歲。有《甫田集》。
此畫是作者六十六歲時所作。描繪的是吳邑沈天民的滸溪草堂,既反映了草堂主人淡泊明志,不追逐名利的品格,又映射了主人熱情好客的秉性,同時也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的好惡。畫面上描繪的是高木濃蔭,掩映草堂,群山環(huán)抱,清波蜒曲,帆檣林立,榭閣屋宇錯落。
近處草堂敞軒,二高士案前對坐,正在高談闊論;遠山以石青暈染,近山則石青加赭石微抹,樹干純以赭石鉤染,枝葉以石綠加石青點染,背光處加渴墨,顯得更加郁郁蔥蔥。在藝術(shù)表現(xiàn)手法上,畫法秀潤,意境清幽,構(gòu)圖嚴謹,設(shè)色明快,用筆細膩,表現(xiàn)出一種清幽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