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唐(1066—1150),南宋畫家。字晞古,河陽三城(今河南孟縣)人。初以賣畫為生, 宋徽宗趙佶時入畫院。南渡后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。擅長山水、人物。變荊浩、范寬之法,蒼勁古樸,氣勢雄壯,開南宋水墨蒼勁、渾厚一派先河。晚年去繁就簡,用筆峭勁,創(chuàng)“大斧劈”皴,所畫石質堅硬,立體感強,畫水尤得勢,有盤渦動蕩之趣。兼工人物,初師李公麟,后衣褶變?yōu)榉秸蹌庞玻猿娠L格。并以畫牛著稱。與劉松年、馬遠、夏圭并稱“南宋四大家”。存世作品有《萬壑松風圖》《清溪漁隱圖》《煙寺松風》《采薇圖》等。
李唐的《晉文公復國圖》繪于北宋末年,描繪晉文公(重耳)被他父親放逐在外十九年,最后回國即位的故事,代表了李唐前期的繪畫風格。全圖分為六段,采用連環(huán)繪圖的形式,晉文公的形象多次出現,每段都有樹石、車馬、房屋作配景和宋高宗趙構手書的《左傅》中的有關章節(jié)。所繪人物形象各具種態(tài),文公的雍容壯重,待臣的恭敬、武士的威嚴、仕女的秀雅、與夫仆役的畏怯,都刻畫得準確生動、細致入微。橫圖處理疏密有致,線條的粗細、曲直、虛實、輕重的變化恰到好處。圖中畫家描繪的人物服裝并不帶有明顯的宋代風格,而可盡力去復原春秋時候的人物。
此圖的箴規(guī)作用,一看便可明白,乃激發(fā)南宋君臣,不怕艱苦,不計榮辱,為復國而努力。北宋末年,趙構經歷的艱苦就頗類重耳,這些歷史故事畫說明李唐是一個愛國的畫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