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成(919-967),五代宋初畫家。字咸熙。原籍長安(今陜西西安),先世系唐宗室,祖父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(今山東青州),故又稱李營丘。擅畫山水,師承荊浩、關(guān)仝,后師造化,自成一家。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。平遠寒林,畫法簡練,氣象蕭疏,好用淡墨,有“惜墨如金”之稱;畫山石如卷動的云,后人稱為“卷云皴”;畫寒林創(chuàng)“蟹爪”法。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(fā)展有重大影響,北宋時期被譽為“古今第一”。
本幅以直幅形式畫冬日山谷景色,畫中群峰兀立,瀑布飛瀉而下,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樓閣,山麓水濱筑以水榭、茅屋、板橋,間有行旅人物活動。山石雄偉而秀美,皴染用筆多有變化,兼具關(guān)仝之雄渾與李成之清潤。畫家以尖利筆致畫寒林枯木,景色清幽靜謐,雖非平遠之景,但依然具有李成畫風(fēng)特色。此畫面上半部二座高峰重疊,左右山峰低小淡遠,當(dāng)中一座樓閣突出,蕭寺下及右三、四座小山岡, 皆有樹生其上,畫的最下處是從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,一木橋架其上,山腳下有亭館數(shù)間,人群來往。用筆堅實有力,畫山上亭館及樓塔之類,皆仰畫飛檐,勾勒而形極層迭,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堅,都有李成畫的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