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抱石(1904~1965),原名長生、瑞麟,號抱石齋主人。生于江西南昌,祖籍江西新余?,F代畫家。
早年留學日本,回國后執(zhí)教于中央大學。1949年后曾任南京師范學院教授、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。擅畫山水,中年創(chuàng)為“抱石皴”,筆致放逸,氣勢豪放,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;晚年多作大幅,氣魄雄健,具有強烈的時代感。人物畫多作仕女、高士,形象高古。著有《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》《中國繪畫變遷史綱》等。
芙蓉國里盡朝暉》題識:芙蓉國里盡朝暉。庚春同志賞。即乞教正。一九六二年五月上浣。傅抱石寫。 鈐印:傅、抱石私印、一九六二。本畫出自毛澤東在1961年所作的《七律·答友人》詩。傅抱石這幅畫作於次年,彌漫著昂揚而又沉靜的氣息,獨特的用筆渲染出廣博的氣勢和渾厚的張力,與毛澤東詩句的大氣磅礴相得益彰。這幅傳統(tǒng)與現代交融的國畫作品更像一幅山水速寫,“朝暉”散漫的天空與水面倒影用暖紅色的筆調鋪陳,漁船悠閑地泊在水面上,幾筆淡墨暈染點出船的倒影和氤氳朦朧的樹木。畫面右側的岸上則是一幅時代的場景,成群結隊的勞動者,飄揚的紅旗,在岸邊引領觀者的視線。中景遠景的山脈樹木以“抱石皴”寫就,破筆散鋒豪放落筆,再加上畫面局部的小心收拾,使得畫面大處氣勢奔放,小處精細入微。
整幅作品“朝霞漫天”,大片紅色層層渲染,濃重渲染法的大膽運用,把線、皴與點統(tǒng)一成面與體。 在那個喧囂的時代,傅抱石以寧靜的筆法描繪山水、以詩意的方式表現新生活,可謂獨具一格。他在其毛澤東詩意圖中所表達出的深邃意境是與眾不同、無以替代的。正如陳履生所言:“傅抱石以其不懈的努力和不間斷的創(chuàng)作,將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引入到大眾審美的領域,從而使毛澤東詩